个人资料
姓名:赵思俊
部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
性别:男
民族:汉族
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兽医师
毕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博士
电子邮箱:zhsjun@126.com
办公地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通讯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南京路369号
邮编:266032
传真:0532-85632052
教育经历:
中国农业大学,2004.09-2007.07,基础兽医学,博士研究生
山西农业大学,2001.09-2004.07,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
山西农业大学,1997.09-2001.07,兽医,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2007.07-2009.1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兽医卫生评估室,无
2010.01-2011.1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兽医卫生评估室,助理研究员
2011.12-2013.1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动物产品安全监测室,助理研究员
2014.01-2018.1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动物产品安全监测室,副研究员
2018.12-2022.1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动物产品安全监测室,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3.01至今,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动物产品安全监测室,室副主任/正高级兽医师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动物卫生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系统掌握动物卫生、兽药残留检测、细菌耐药性检测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先后主持承担了部畜牧兽医局、监管司下达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等多项职能任务,为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监管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带领团队搭建了兽药小分子药物单抗制备平台、高通量确证、筛查应用平台,创建了“饲料-养殖-屠宰-销售-环境”环节的监测体系,检测对象涵盖“饲料、畜禽产品、粪便、污水、土壤”等多个类别,检测能力涵盖了现有化学性危害因子近80%。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指导,深入落实“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既是产出来的,又是管出来的”精神,从畜禽养殖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2个维度着手,先后完成了《绿色食品 兽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畜禽卫生防疫准则》等10余个畜禽生产管控标准和《动物性食品中镇静剂药物残留量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生产过程科学、规范保驾护航,为畜禽产品中危害因子的有效监管提供技术保障,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创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同一健康”理念,率先开展了食品动物抗菌药物残留与耐药性互作机制研究,以期探索食品安全、公共卫生问题与新时代畜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相矛盾的破题新思路。 近年来,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青岛市科技惠民项目、中心创新基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主编、参编著作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社会职务: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理事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动物产品安全质量安全监测及风险评估研究
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无
研究生课程:无
科研项目:
1.<![endif]>国家自然基金《我国猪源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与传播机制研究》(31472237);
2.<![endif]>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奶业全产业链高效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牛奶安全主要风险因子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
3.<![endif]>青岛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食品中化学危害物筛查监测及应急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
4.<![endif]>农业农村部科研专项《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
5.<![endif]>中心创新基金项目《几种喹诺酮类药物在肉鸡养殖过程中主要危害因子产生、消减、转归、互作机制研究》;
6.<![endif]>中心创新基金项目《氟喹诺酮类药物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消减技术研究》。
科技成果:
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11项,已发布实施6项;主编/副主编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培养研究生13名。
荣誉及奖励:
主要参与完成的“畜禽产品中危害因子识别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及集成创新”获2019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此外,还获青岛市、江西省科技成果证书各1项;多次被单位评为年度考核优秀、优秀共产党员。